台灣創新材料
-
2023-12-15

- 公司名稱:台灣創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
- 負責人:李志賢
- 成立年份:2014年
- 員工人數:49人
- 屬策略性製造業產業別:生技醫藥
揮灑獨門材料科技 創新翻轉生物製劑製程
近年COVID-19疫情延燒不止,使得即使不具醫藥知識背景的大眾,或多或少都開始關注疫苗相關知識,對於 mRNA、腺病毒、重組棘蛋白…等等名詞均有所涉獵。在先前疫情嚴峻時期,也許有不少人曾深感納悶,總覺得疫苗生產速度不夠快;但事實上只要稍懂生物製劑(大分子藥物)生產流程的人都知道,這20、30年來,不論是上游的細胞培養製程,或是下游的純化製程,都有一些尚未突破的技術限制,連帶對於疫苗的生產效率造成影響。
創始於2014年的台灣創新材料公司(以下簡稱『台創材』),承襲來自學研界的專利技術,從公司成立至今始終專注於微奈米結構體的開發,原本想將此技術運用於電子業,後來發現有機會應用於生技領域、特別是在生物製劑製程上。主要是因為,一旦運用台創材的微奈米結構體技術,可望孕育出有別於傳統的微載體(Microcarrier)、純化管柱,進而巧妙突破過去上下游製程各自面臨的瓶頸,市場潛力相當大,目前已引發疫苗生產、幹細胞生產供應鏈的國際大廠趨之若鶩,紛紛上門爭取獨家代理機會。
這也使得在材料科技研發道路上苦行多年的台創材,見到了期盼多時的營運曙光,更為接下來的業務擴展,增添了無可限量的發展空間。
台創材總經理楊適弘指出,2013年時,來自清華大學、中央大學及交通大學的教授來找他,提議以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授權的技術成果為基礎,投入微奈米結構體 的開發生產及成立公司的規劃,後來楊適弘接受教授們的邀約,同意帶領這家新創公司、擔任台創材的總經理。

楊適弘說,在研發過程中,經營團隊一直努力探索微奈米結構體的最佳應用定位,後來意識到該技術有機會用於藥物傳導,似乎更適合朝向生技領域發展,於是開始到市場上投石問路;後來在一次國際生技展會上,經由國際大廠的提點建議,赫然發現這樣的結構體若用在生物製劑製程,可望產生令人驚喜的妙效,解決製程上的痛點,因而給了台創材莫大的啟發,從此便將產品發展主軸定調於生物製劑的應用領域、全力開發相關的生醫材料。
挾獨門孔洞結構技術 提升疫苗生產良率
隨著基因解碼,全球對於大分子的生物製劑產生很大的需求與期待;受到疫情的影響,現在大家對AZ、BNT或莫德納等大分子製劑皆能朗朗上口,顯見生物製劑已成為生醫業界的發展主流趨勢,發展前景備受各界看好。
生物製劑的崛起,連帶也給予台創材莫大的機遇,因為它的製程裡,有機會用到台創材長年專注研發的技術成果。楊適弘解釋,在生物製劑的上游製程,主要是養哺乳類細胞或是幹細胞,這些細胞都需要使用介質(微載體)生長擴增;當細胞培養好了之後,就讓病毒感染這些細胞,使細胞會分泌出特定的蛋白質,或是複製出更多的病毒疫苗或基因載體,這些蛋白質、病毒疫苗和基因載體個就是最終生物藥劑的關鍵成份。然而這些上游細胞產出的生物藥劑純度不足,裡頭蘊含了來自細胞的DNA和其他蛋白質等大量雜質,此時需要進入下游製程、將這些生物藥加以純化,一步步純化到最後,才形成可施打到人體的蛋白質藥、疫苗或基因治療藥。
「生物製劑的製程由來已久,台創材當然不可能做出改變,但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找到絕佳的切入點,而且不管上游或下游都有機會!」楊適弘說,台創材擁有舉世獨一無二的利基點,即是可調控孔洞結構,得以巧妙解決上下游製程各自沿襲許久的難題,進而大幅提升生物製劑的產能。
針對上游製程,常見做法是讓細胞生長於實心球面上、之後再置入生物反應器,礙於反應器中會攪拌培養旋轉,可能打到正在漂浮的球體,因而導致細胞受損、生長緩慢,甚至死亡;假使採用台創材的微載體,即可讓大部分細胞躲在孔洞的結構體內,預防在攪拌時被打到之虞,可確保細胞健康且快速成長,因此在產率方面可輕易完勝傳統製程。尤其細胞療法的幹細胞培養,因幹細胞嬌貴且培養難度高,台創材的微載體提供較佳的生長環境,加上微載體最後可被溶解,有利於在絲毫無損狀態下收取珍貴的幹細胞。

至於下游部份,台創材則透過微奈米孔洞結構,讓疫苗病毒或基因病毒載體可以被更有效的純化。舉例來說,目前全球生物藥劑生產的領導供應商思拓凡Cytiva,在它的下游製程當中,使用一種球膠體的管柱來進行純化,但這膠體球很容易受到壓力而變形,破壞純化的效果,故為了防止膠球損壞、純化時的操作流速不能太快,最大的線性流速也只能開到600 cm/hr線性速度;反觀台創材的DuloCore™管柱是屬於堅硬的高分子結構體,內含可調控的孔洞結構,今天不管面對小到5~10奈米的抗體,或大到100奈米的病毒載體或mRNA,都能夠有效過濾,且線性流速可以提高到3,000 cm/hr線性流速,足足是傳統製程的5倍之大,大幅降低操作時間,藉由這般高速、高效的純化技術,協助業者解除生產瓶頸和成本。
台創材所研發的創新生醫材料,除了在生物製劑製程上具有極為獨特的優勢解決生產痛點外,雖然微奈米結構體技術其他應用範圍廣泛、台創材還有很多別的生意機會可以經營,比方說客製化生醫支架和生產人造肉所用的可食性微載體,也備受市場好評),但為避免備多力分,所以現階段先將業務發展方向先定於一尊,朝生物製劑應用領域全力推進。
創新技術應用於生物科技 贏得國發基金與創投青睞
楊適弘坦言,創新技術研發過程很燒錢,所以台創材的資金需求向來殷切,期盼找到外部投資人提供資金挹注。但他強調,儘管需要錢、但台創材非常謹慎挑選投資人,希望找到具有遠見,且能夠忍受台創材多年研發而暫無財務績效的投資人。基於這個脈絡,於2020年6月成功獲得國發基金「加強投資策略性製造業實施方案」,與聯訊創投之共同投資,提供公司研發技術精進、擴廠提升產能所需的資金。
「加強投資策略性製造業實施方案」乃為促進我國策略性製造業發展,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分期提供資金,委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負責推動,專款用於投資國內策略性製造業的政府投資方案,能為我國策略性製造業挹注資金活水,帶動產業發展,朝向升級轉型的目標積極邁進。經由這項方案.除可借重創投專業投資後管理之附加價值,擔任政府推動產業發展之政策性工具,同時透過搭配投資比例來降低投資風險,促進創投資金挹注於產業。
楊適弘認為,國發基金及聯訊創投為台創材帶來極大助益。除了資金的挹注外,聯訊創投還提供專業商業知識與決策諮詢,包括財務管理、人力資源管理等,有助於台創材在業務增長的過程中,維持優良的決策品質,並於法律、稅務,甚至在於放大生產的規劃上,提供諮詢,降低錯誤的溝通成本,再者聯訊引薦業界廣大的人脈網絡,讓台創材能夠利用這些連結,創造商業獲利機會。
公司表現穩定亮眼 獲利模式彈性高
隨著多年研發逐步邁入收割階段,台創材的營運明顯漸入佳境,今年(2021)上半年就做到了去年一整年的營收,而2021年7-8月兩個月,就達到上半年的全部營收,足見業績增長持續加速。聯訊管理顧問總經理周德虔指出,他從前唸書作實驗時,曾使用過微奈米結構體類似材料,瞭解這類東西深具發展潛力,因此當經由友人介紹而得知台創材後,就趕緊聯繫拜訪,促成了後續的投資。
周德虔認為,台創材的優勢在於既有深厚學術基礎,也引進諸如楊適弘等擅長商業與產業的經營管理人才,且大家在同一個屋簷下朝共同目標打拼,激盪出巧妙的平衡效應,使得台創材不會過度向研發、實驗傾斜,而偏廢了商品化與業務擴展的現實面,在考量這項投資屬於典型Early Stage案件,選擇申請政府參與共同投資之後參與投資後輔導管理,持續發展技術優勢能量,協助台創材能於生技產業領域闖出一片天。